一、朗诵是一种有声语言的综合艺术表演形式。
它是用明亮及根据艺术处理所需的可控制音量,用清晰正确的读音,配合眼神、表情、手势等体态语言,用真挚感情把书面文字作品变成具有声音美感、视觉美感和情感意境美感的生动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。朗诵是集文字学、语言学、音韵学、发声学、形体学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。它的基本要求是:字清、气顺、音正、声脆、腔美、调纯、意切、神出。朗诵的体裁多种多样,诗歌、散文、寓言、故事、小说、戏剧,都可以纳入朗诵的范畴中。
朗诵是语言艺术的最高阶段。其显著的特点是语气、语调抑扬顿挫、跌宕起伏、轻重缓急、快慢相间。同时,要求字正腔圆、声情并茂。朗诵者可以称为是演员,与影视剧演员的有相通之处:进入作品的规定情境,化身为诗人或作家在规定情境中进行独白,用标准的有声语言、丰富的态势语言和鲜明的内心视像,强烈地感染受众,把受众带进作品中的意境来,使其得到身临其境的审美的体验和享受。因朗诵者是用声音和肢体语言塑造和描绘富有情感的艺术形象,固有:“播音是说给人听的,朗诵是说给人看的”之说。
朗诵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朗诵质量的高低,朗诵数量的多少,直接决定着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。
二、朗诵教学及表演前的准备:
(1)要想朗诵好作品,首先必须要熟悉作品、理解作品、分析作品,比如作品的情节、人物以及体裁、主题、层次、结构、特色,甚至从谋篇到遣词造句、修辞手法等。作品分析,是朗诵活动的基础。这一过程是朗诵者逻辑思维、形象思维的提高过程。如果朗诵者年龄小,尚不具备理解和分析作品的能力,指导教师要帮助他做好这项工作。待他年龄一天天长大,应引导他自己完成这项工作,并形成习惯。
(2)在熟悉、理解、分析的基础上,做好充分的表演设计。设计,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:①按作品的基本情绪设计基调;②按作品的内容需要设计恰当的表情和手势等形体动作:⑧按作品中的不同人物,设计不同的音色、位置及符合不同人物的表情和动作:④设计好朗诵的开头和结尾。与上条相同,如果朗诵者年龄小,尚不具备设计表演的能力,指导,教师要帮助他做好这项工作。待他年龄一天天长大,应引导他自己完成这项工作,并在表演的实践中逐渐提高设计和运用技能技巧的能力。
三、朗诵者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与技巧:
(1)正确的用气和共鸣发声,使自己的声音洪亮、富于变化:
(2)按普通话的要求正确读音:
(3)通过练习绕口令锻炼口齿,克服口齿和语言上的毛病:
(4)语言的重音和停顿:
(5)语言的语调和节奏;
(6)舞台站立的姿态;
(7)朗诵表演时用好眼神,手势等态势语;
四、朗诵表演时感情的应用技巧。
正如一位哲人所说:“语言这东西,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,非下苦功不可。”它需要在对作品理解、体会、感悟的基础上,通过一定的语言表演基本技巧和有声语言驾驭能力,把这些体会和感悟准确、生动、鲜明地表达出来,以感动、净化、激励和愉悦听众。不同的朗诵者的表演风格各不相同,我们必须鼓励和推动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。但无论哪种风格,其表演必须强调真实、自然,用语言和眼睛与观众做心灵和感情的沟通,切忌模仿式,更忌矫揉造作。
|